再看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
有陣子我們閒談時聊到了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。我們都看過這本書,於是她好奇問我還記不記得最初看完這本書時的感想,是灰暗得令人沮喪還是給人安慰的正面能量。我很不確定,但又不想猶疑,於是模模糊糊的選了前者。即使知道了她的感想比較接近是後者,但對於這道選擇題,我還是很難斷定我自己的答案到底是不是夠分明,可以從中選其一。

回想起來,最早是我姊有這本書,那年她還沒閱讀完,隨手放在桌上,我就好奇先把它讀過一遍。因為太喜愛,後來在文化中心的書展上還買了一本屬於自己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。之後,我很熱心把它借給同學分享。直到它下落不明…不知流落何方。即使它已是我多年前高一時所看過的長篇作品,但我的記憶卻非常深刻,以至於那天當我站在圖書館的書櫃前,決定拿起它再度溫習時,仍能記起書中的某些情節。昨夜重讀時仍欲罷不能,到凌晨還不肯入睡。

這中間整整隔了十六年,人與事的變遷。當時對還太小的我來說,書中的場景從松山、景美、木柵、貓空、陽明山、到花蓮海邊尚且陌生,印象深刻的還是書中主角們對自由、城市、人生意義的一番告白與辯論,一切都那樣新鮮而不羈,深深吸引了某一部分的我。

但是此刻已經再度讀畢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,我的心情卻跟當年相去甚遠。當年也許年輕得多愁善感,以至於覺得傷心的書名讓人覺得灰暗。加上結局的不圓滿,讓當時的我有點鬱鬱不樂。這大概是這道選擇題我憑印象選前者的原因。反觀今日,令我饒有興趣的部分卻是更多對於當時台北的描寫,每每我總會拉出四年台北生活的記憶來比對。完全弄錯重點…

不久前,大約兩三個月前,我也看了作者朱少麟的另一本《地底三萬呎》。但同樣難尋當年初讀其傷心作品的嚮往與震撼之情。我想某些作品還是需要在某些時刻欣賞,就像某些人要在某一段時間相識一樣,人們才比較容易讀懂彼此。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